上期我们说了关于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检测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用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检测在什么情况下用光阻法检测,这期梓梦编辑部就专门说说关于光阻法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C)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测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液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中国药典》规定了两种检查方法即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什么是光阻法?
光阻法是当一定体积的注射液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供试液中的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再根据通过检测区供试液的体积,计算出1ml供试液中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光阻法的实验环境、仪器与用具
实验环境 实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光阻法仪器装置 光阻法不溶性微粒测定仪通常包括定量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测量粒度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不溶性微粒测定仪应定期校正与检定(至少每6个月校正一次),并符合规定。
光阻法操作方法
检查前的准备
取50ml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经微孔滤膜(一般孔径为0.45μm)滤过,置于洁净的适宜容器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按光阻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 25μm(≥25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玻璃仪器和实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供试品应事先除去外包装,并用净化水将容器外壁冲洗干净,置适宜实验环境中备用。
光阻法检查法
标示装量为25ml或25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每个供试品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合并至少3个供试品的内容物(使总体积不少于25m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min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量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小心盖上瓶盖,缓慢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取至少3个供试品,在层流净化台上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小心合并至容器中的溶液(使总体积不少于25m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min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量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 按品种项下规定,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单个制剂的最大规格量),置取样杯或适宜的容器中,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慢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记录与计算 记录应包括所用仪器型号、样品包装情况、检验数量以及注射用无菌粉末和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的溶解情况等,根据微粒测定仪数据处理器打印出相应的数据,计算出供试品每1ml(或每个容器或每份样品)中所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注意事项
光阻法不适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如乳剂、胶体溶液、混悬液、脂肪乳、甘露醇注射液等,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制剂(如碳酸盐缓冲液制成的制剂)。对于一些溶解性差的样品,样品在管道中与水相混时,可能会在局部析出沉淀,这不仅会使即得结果偏高,也可能造成管路堵塞,出现该情况时应考虑采用显微计数法。
供试品的检查数量:为确保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取供试品3瓶(支)以上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在多支样品的测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如容器翻转次数、取样方式、除气泡方式、搅拌速度等),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小容量注射液,可以采用直接取样法测定,也可以采用多支内容物合并法测定。直接取样法可考察多支样品检查结果的重现性,体现各容器间的差异。当选用直接取样法测定时,为避免供试品溶液与仪器管路中的水在相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乳光等导致测定数据偏高的现象,应先将前几个容器的测定数据弃去,使供试品溶液充满管路,然后读取后续容器的测定数据作为供试品的测定结果。在小容量注射液直接取样的检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吸入气泡。一旦吸入气泡,应使用微粒检测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对管路进行充分清洗,直至气泡消失。当采用合并法取样时,其关键步骤在于安錇是小容量注射剂的主要包装形式,虽然通常都为易折安瓿,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安瓿并不“易折”,尽管用砂轮割据安瓿会大量增加微粒,但有时却是开启安瓿时的必要操作步骤。实际操作中如果在割据之后直接掰开,会大量引入微粒。经实验比较,认为在保证开启安瓿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划痕的长度和力度,掰开前增加用水清洗的操作过程。安瓿打开后,大量微粒集中于玻璃断口处,经实验比较,认为用干净注射器抽取转移的方法可以减少瓶口碎屑的干扰。此外,采用较粗的针头抽取溶液,可减少气泡的产生。
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先用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溶剂溶解后,再采用直接取样法或合并取样法的测定。在某些品种(如头孢替唑钠、头孢曲松钠等)的检测中发现,同一批样品采用不同体积的溶剂溶解后,微粒测定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经试验研究,这些品种在某一个浓度范围内,不溶性微粒数与主药浓度呈线性关系,故这些品种一般在正文项下均规定了不溶性微粒测试溶液的浓度,应依法操作。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进行复验,并以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为判断依据。
结果与判定
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注射液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以上(≥10um)的微粒不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25um)的微粒不超过3粒,判为符合规定。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10μm以上(≥10um)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25um)的微粒不得过600粒,判为符合规定。
以上就是梓梦编辑部对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之光阻法的操作规程的阐述,下期我们接着说关于显微计数法不溶性微粒仪的检测方法,我们下期见。